冯小刚
天知道他有多钟爱这部《芳华》。在十多年前,冯小刚在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中就写过:刚从军队京剧团转业的自己,曾参加过一次战友们的聚会。和漂亮的文工团女兵跳贴面舞时的脸红心跳,让当时才26岁的冯小刚难忘至今。
“她没有穿白衬衫,空堂穿着的确良夏装,光洁的颈部优美地立在军装的小翻领中......直到今天我都想为这样一个细节拍一部电影。”
这次,冯导的确做到了。《芳华》的背后不仅情怀满满,资本的期许也不少,影片背后出品阵仗十分强大:包括八一制片厂、峨眉电影集团两家国企,以及华谊兄弟、大地文化、英雄互娱、阿里影业、北京文化、耀莱影视共六家上市公司,不可不谓是群星映衬。
华谊兄弟
而《芳华》之所以受到舆论如此高的关注度,除了影片在经历了传闻不断、惊心动魄的十几个小时后突然撤档而带给影迷的震惊之外,作品的内容题材也可圈可点:在这部影片里,不仅有着其对于自身真实人生经历的回顾追忆和对于时代、同龄人们的致敬,更多的是他带着标志性的“冯氏幽默批判”色彩,而想极力还原时代现实的理想主义情结。
冯氏幽默的代表
冯小刚,他是一个信奉英雄主义、一边被时代资本裹挟、一边不断地努力达成现实与理想的平衡、极力探索“曲线救国”道路的天才型艺术家。自其93年执导首部电影《北京人在纽约》之后,纵观其二十多年来拍摄的影视作品,在他的“标志性情结”成熟之前,大家喜欢冯导,是因为他的“冯氏幽默”;而在之后,大家喜欢他,则是因为他的真实。
在早期作品好评不断、累积了可观的市场赞誉后,他的作品画风则“有计划、有预谋的”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变得“愈加任性”。
在此前的采访中,他自陈心迹:“前十年是顺流而下,最近十年是逆流而上”。
与冯小刚合作过多次的作家刘震云,也曾这样评价他:“他身上还残存着浓厚的壮怀激烈的英雄情结”。
刘震云
尽管市场主流舆论已经被商业理性统一了,尽管大多数人活到二十岁的青年时期就已经“死”了。但英雄主义情结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上,永远也不会消亡。也正是因为这种情结的感召,以及给予人的高峰体验,才赋予了大多数人黯淡无光的生活以鲜明的色彩,令无数庸庸碌碌的人生拥有了另一番气象。
一身英雄主义情结加身的冯导,在中国全面资本化的进程里,比起大多以纯商业包装和勾心斗角成功上位后“倒行逆施”、“忘却初心”的其他人,更能获得公众发自内心的认同和支持。
新作《芳华》,也一脉相承的体现着这种典型的理想主义情结:《芳华》的故事源于2013年冯小刚和严歌苓的一个约定——因为两人都曾在文工团服役,成长的年代也差不多,所以约好创造一个贴近亲身经历的文工团故事。
2016年4月严歌苓写完了初稿,当时这本书还叫《你触摸了我》,5月份冯小刚导演就已经决定按照小说来挑选演员。在电影名字上,严歌苓提供了几个名称《好儿好女》、《青春作伴》、《芳华》等,最终冯小刚选中了《芳华》,芳是芬芳、气味,华是缤纷的色彩,非常有青春和美好的气息,很符合记忆中的美的印象。
那么这一位备受舆论推崇、极富有争议的导演的泣血新作,为何在已经拿到了公映许可后莫名其妙地被突然撤档呢?
关于被撤档的真实原因,在各路媒体众说纷纭的报道和评论之后,显得愈发扑朔迷离。
“冯导”的哭泣
《沈阳晚报》评论称:“影片前一半出现了大段的女兵跳舞、演唱革命歌曲的情节,并配以无比激昂的氛围,有着稍显魔性的画面,文工团散伙时的气氛也被拍得相当悲情。但稍显拧巴的是,两位主人公刘峰和何小萍都是文工团的伤心人,刘峰生活在活雷锋的阴影下,离开文工团时甚至把奖状都扔了,何小萍在整个文工团生涯中一直受到嘲笑和排挤,这样的处理方式,很难让观众清晰感受到导演对文工团的态度,相比之下,导演把对战争的态度诠释得非常清晰,不仅批判了战争的残酷性,也借刘峰复员后的遭遇,批判了当下社会遗忘战争的可悲。整体上看,《芳华》展现了强烈的作者控制和艺术性,但其故事和表达方式,多少离主流影迷距离较远。”
毫无疑问,这是将《我不是潘金莲》和《极限挑战》被撤档的原因套用到了《芳华》的身上,暗指其被撤档的原因是因为触碰到了社会敏感话题、影片主题与主流价值观不一致。
《极限挑战》遭遇停播
《我不是潘金莲》是冯小刚的第一次放飞自我(freestyle)。由于题材敏感,影片在参加多伦多电影节时,同时宣布撤出原定的9月30日国庆档,延期到11月18日。再次上映时,据传因内容审查的原因被删减达60多处。
《我不是潘金莲》
正式公映后,市场反响好评如潮,其最牛x之处,在于找到了某种安全尺度,将大家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给完成了,将讳莫如深的上访与荒诞社会下的中国民情,以黑色幽默的形态安全上演。
而《芳华》题材的敏感性,甚至超过了《我不是潘金莲》:耗资700万的那组镜头,也成为了这部影片重要卖点。
事实上看过原作的人都清楚,这其实只是书中被轻描淡写的桥段,但自己也是军队出身并且身怀老兵情结的冯小刚,却执意要给这部原本有些文艺忧伤的青春岁月,额外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与《沈阳晚报》的套路式猜测所截然不同的是,有业内人士评价:“《芳华》是冯小刚对“安全生产”底线的又一次探索,并且早就拿到了广电总局的发行许可。”
由此可见,《芳华》跟《潘金莲》的情况并不相同,有关部门这次或许不应该背锅。
除此之外,纵观冯导的历年作品,显而易见的是:敏感的社会素材恰恰是他一直以来创作灵感的源泉,在其拍过的十几部影片中,如果要挑一部和社会现象、社会话题毫不相干的作品,还真比较困难。
如果要说是因为触碰底线才被勒令撤档,那么无论是贺岁喜剧还是反讽主题,其实他的每部影片都有擦到敏感话题的内容。反观广电总局对于其历年作品的态度,尽管并非大张旗鼓的赞许支持,但也在行为上体现了某种默认和包容。可以说,《芳华》即然能够拿到许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体现了有关部门的开放态度的,并非是外界所猜测的那样“极端式保守”和“一棍子打死”。
所以,让无数吃瓜群众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既然不是出于政策性原因,难道是因为人为故意吗?
从篇首冯导对影片被撤档做出的回应来看,本着相信冯导的原则,我们应该可以确定:影片不是因为“预售不理想和故意炒作”而撤档,这就意味着“票房对赌”的猜测并不可靠,加上考虑到已损失了2000万人民币的推宣成本,“人为故意撤档”“阴谋论”的可信度也并不高。
在这种推论的基础之上,参考国庆档期拍片的密集度和冯导得知撤档消息时的那一股无奈和欲言又止。我们可以猜测:《芳华》被撤档,可能是来源于全国院线在国庆档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排片压力,亦可能是考虑到过于接近10月会议的时间节点而所做出的必要市场调整——不论出于何种原因,老司机们有句话:“好拳不争前三手,自有高招在后头”,考虑到因撤档而获得的大量关注,这次的“意外”对于《芳华》而言,或许是另一种形式的幸运。
已经在十一定档的《英伦对决》
“待到春风传佳讯,顾盼芳华总相逢”,在安心等待影片上映通知、期待能够早日一饱眼福的同时,也期望《芳华》能够顺利刷新“冯氏电影”的票房纪录,成为其执导生涯当中的又一高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