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IOT的三种工作模式都可以达到该覆盖目标[6]。下行方向上,Standalone的功率可独立配置,Inband和Guardband的功率则受限于LTE的功率。因此,Inband和Guardband方式下需要更多的重复次数,才能达到与Standalone方式同等的覆盖水平。在相同覆盖水平下,Standalone方式的下行速率性能优于Inband和Guardband;上行方向上,三种部署方式基本没有区别。
eMTC的覆盖目标是MCL为155.7 dB,在FDD LTE基础上增强15 dB,比NB-IOT的覆盖目标低8 dB左右。eMTC是LTE的增强功能,与LTE共享发射功率和系统带宽。但是,eMTC的业务信道带宽最大为6个PRB。eMTC功率谱密度与LTE相同,覆盖增强主要通过重复发送[7]和跳频来实现。在3GPP标准中,它的最大重复次数可达2 048次。
2 NB-IOT覆盖增强技术分析
2.1 下行重传带来的覆盖增强
2.1.1 NPBCH解调门限
NPBCH 2T1R仿真得到的解调门限如表1所示。表1是基站2天线发送的仿真结果,存在约3 dB的发送分集增益。如果基站采用1天线发送(1T1R),要达到2天线同等覆盖能力,需要更多重复次数。Standalone方式下,MCL达到144 dB、154 dB和164 dB的重复次数分别为1、2和16。Standalone的MCL在重复次数为1次时,已经达到144 dB的要求。In-band/Guard band的MCL达到144 dB的重复次数为4次;达到154 dB的重复次数为32次;重复次数达到最大64次时,BLER会高于10%。此外,控制信道一般也考虑1%BLER的解调门限要求;PBCH重复周期为640 ms,最多重复64次,MCL未达到164 dB的覆盖目标。
2.1.2 NPDCCH解调门限
NPDCCH信息最大39 bit,基于48 bit仿真的解调门限如表2所示。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到,重复32次可满足Standalone方式下MCL=164 dB的覆盖要求。当Guardband和Inband的发射功率比Standalone低8 dB时,重复193、230次,才满足Guardband和Inband方式下MCL=164 dB。
2.1.3 NPDSCH解调门限
重复次数与TBS大小有关。如表3所示,TBS=680时,重复32次才可满足Standalone下的MCL=164 dB的覆盖要求。Inband和Guardband的发射功率比Standalone低8 dB时,重复次数需达到128次,才满足MCL=164 dB的覆盖要求。同等覆盖距离下,Standalone方式的下行速率比其他两种部署方式要高。需要说明的是,下行速率为单子帧瞬时速率,未考虑调度时延、HARQ反馈等开销[8]。
2.2 功率谱密度对覆盖能力的增强
NB-IOT独立部署,下行发射功率可独立配置,如表4所示。当总的发射功率为20 W时,NB-IOT功率谱密度与GSM相同,但比LTE FDD功率谱密度高14 dB左右。在Inband和Guardband工作方式下[9],可以配置NB-IOT与LTE的功率差,如NB-IOT比LTE功率高6 dB,此时NB-IOT下行功率仍比GSM功率低8 dB。eMTC在功率谱密度上并未比NB-IOT低6~14 dB。
表4中,假设NRS功率配置比CRS功率高6 dB,则LTE FDD 10 MHz发射功率为46 dBm,eMTC占用1 080 kHz的总功率为36.8 dBm。
上行功率谱密度的对比关系,如表5所示。NB-IOT上行终端最大发射功率比GSM低10 dB,但由于NB-IOT的最小调度带宽为3.75 kHz或15 kHz,因此NB-IOT上行功率谱密度比GSM高0.8~6.9 dB。eMTC终端最大发射功率为23 dBm,最小调度带宽为1个RB(180 kHz)。它的上行功率谱密度与LTE相同,但比GSM低10 dB,因此eMTC上行功率谱密度比NB-IOT低11~17 dB。
需注意的是,除了功率谱密度上有所变化外,覆盖增强还通过重复发送和跳频实现;eMTC在功率谱密度上无增强,主要通过重复、跳频实现覆盖增强。
2.3 上行重传带来的覆盖增强
NB-IOT的三种部署方式(Standalone、Guardband和Inband)在上行可用资源方面相同,因此上行信道的性能接近[10]。
2.3.1 NPRACH重复
NPRACH重复次数{1,2,4,8,16,32,64,128}。重复次数达到32次时,可满足MCL为164 dB的覆盖要求。3GPP标准定义NPRACH重复次数为2的幂次方,重复次数不完全满足标准定义,实际使用时略有差异。
2.3.2 NPUSCH重复
NPUSCH采用QPSK调制[11],仿真结果如表6所示,发送接收天线为1T2R。RU个数的取值范围为{1,2,3,4,5,6,8,10},表7中部分取值与标准定义不完全匹配。需说明,上行速率为单子帧瞬时速率,未考虑调度时延、HARQ反馈等开销。
2.4 eMTC覆盖增强技术
2.4.1 eMTC下行覆盖增强
由于LTE下行各信道覆盖能力不同,eMTC各信道都可通过重复发送以达到MCL=155.7 dB的覆盖目标。PBCH在传统LTE系统PBCH单次发送的基础上可重复20次,理论上可获得13 dB左右的覆盖增益;MPDCCH定义最多可重复256次,当MCCE聚合等级为8时,重复100~200次覆盖可增强20 dB左右;MPDCCH还定义了16及32聚合等级,其重复次数将进一步降低;MPDSCH定义最多可重复2 048次,当重复147次时,覆盖可增强20 dB左右。
2.4.2 eMTC上行覆盖增强
由于传统LTE各信道的覆盖能力不同,为了满足MCL=155.7dB的覆盖目标,各信道需要提升不同程度的覆盖能力8.5~15 dB,如表7所示。
上行各信道通过重复发送MCL=157.7 dB的覆盖目标,各信道需要重复的次数如表8所示,低于3GPP定义的最大重传次数[12]。
3 NB-IOT覆盖范围仿真
为了能够很好地实现广域覆盖和深度覆盖,NB-IOT相对于我国较为传统的物联网技术,能够很好地增强将近20 dB。只有真正通过利用有效调整参数,尽可能增大MCL(耦合损耗),才能够最大限度满足NB-IOT物联网覆盖增强对其提出的各种要求,因此对覆盖范围进行仿真至关重要。选择一个区域,在OPNET中采用多UE(User Equipment)调动策略和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动态调整方法,测试在NB-IOT物联网运行过程中是否接收到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仿真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
因为NB-IoT的信道带宽比LTE网络窄,所以NB-IOT网络每秒接收到的业务字节速率比LTE网络小。由图1和图2可知,在带宽为20 MHz下,把UE部署在两个较长距离范围内,只有NB-IOT可以与eNodeB进行通信。因此,NB-IOT比LTE覆盖范围广。
4 结 语
本文对NB-IOT覆盖增强技术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对NB-IOT和LTE覆盖范围进行仿真,通过图形对比分析可以得出NB-IOT广覆盖的优势。新一代的NB-IOT网络技术是演进和市场竞争的综合产物。由于未来的市场被一致看好,设备厂商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曾激烈争夺话语权,预期达到的特性指标基本一致,标准也仍在加速制定中。目前,产业链也在积极开展试验测试和试商用,不远的将来,NB-IOT网络技术将可能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垂直行业,并就此开启万物互连的新领域和新时代。
参考文献:
[1] 黄海峰.华为余泉:2016年是NB-IOT产业发展的关键年[J].通信世界,2016(05):27-28.
[2] 戴国华,余骏华.NB-IOT的产生背景、标准发展以及特性和业务研究[J].移动通信,2016(07):31-36.
[3] 程日涛,邓安达,孟繁丽.NB-IOT规划目标及规划思路初探[J].电信科学,2016(S1):137-143.
[4] 刘玮,董江波,刘娜.NB-IOT关键技术与规划仿真方法[J].电信科学,2016(S1):144-148.
[5] 尤肖虎,潘志文,高西奇等.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若干关键技术[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4(05):26-31.
[6] 曾剑秋.5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与应用趋势[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7(02):13-16.
[7] 刘三思,李连成.C-R A N的应用和发展趋势分析[J].数字通信,2012(06):112-115.
[8] 周远.基于C-RAN新型架构的GSM移动网络改造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6.
[9] 王晓云,黄宇红,崔春风等.C-RAN:面向绿色的未来无线接入网演进[J].中国通信,2010(03):102-104.
[10]李富强,魏克敏,刘雅红等.5G若干关键技术对TD-LTE网络演进的影响分析[J].电信网技术,2017(01):17-23.
[11]魏真真,徐晓,张健等.LTE中基于移动特性的切换优化[J].通信技术,2010,43(11):55-62.
[12]郭宝,张阳,顾安等.NB-IOT关键技术与应用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勾保同,曲阜师范大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通信与信息系统;
赵建平,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学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系统设计;
田全利,曲阜师范大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科学与技术;
赵远超,曲阜师范大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科学与技术。
原创声明 >>>
本微信公众号刊载的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未经授权,其他媒体、微信公众号和网站不得转载。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